NO.1 东晋·王羲之家族《三希宝帖》
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(分别是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献之的《中秋帖》和王珣的《伯远帖》),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,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、法书鼻祖,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,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为使分离一个世纪之久的《三希宝帖》再度团圆,两岸故宫博物院历数载、斥巨资,以两岸院藏真迹为底本,以特种真丝为复制材料,以锦缎、碧玉、进口高档红木等为装帧材料,原汁原味再现昔日国宝神韵,打造当今最具纪念意义、最具收藏价值、最具升值空间的文物艺术品。每件产品均附《绝版收藏证书》及《装裱材质证书》和《书画盒材质证书》,以助鉴藏。
王羲之《快雪时晴帖》
《快雪时晴帖》,纸本,四行,二十八字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《快雪时晴帖》,纸本,四行,二十八字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释文:
羲之顿首。快雪时晴。佳想安善。未果。為结。力不次。王羲之顿首。
山阴张侯。 君倩。
此帖是王羲之写给“山阴张侯”的一封简短的信。在大雪过后,天气转晴,问候朋友是否安好。起首用一句“羲之顿首”,结语又加上同样的敬语,这在古人的书信中还很少见。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传,这件书蹟是后人忠实的摹本,不过仍然可以看出本来的面貌。
王献之《中秋帖》

《中秋帖》草书,纸本,3行,共22字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,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,纵27cm,横11.9cm。
释文:“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。”
无署款。
王珣《伯远帖》


《伯远帖》,晋,王珣书,纸本,行书,5行共47字,纵25.1cm,横17.2cm。
《伯远帖》是晋王珣(350-401年)写的一封信。原文:“珣頓首頓首,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。自以羸患, 志在優遊。始獲此出意不剋申。分別如昨永爲疇古。遠隔嶺嶠,不相瞻臨。”
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:“江左風華”四大字,上有“乾隆御笔”一玺。并御题:“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,況晉人耶!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,大令中秋帖,皆希世之珍。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!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。御識。”钤“乾隆宸翰”、“涵虛朗鑒”二玺。
前隔水御书:“家學世範,草聖有傳,宣和書譜”12字。下有:“乾隆宸翰”、“幾暇臨池”、“耽書是宿綠”三玺。
又御识:“乾隆丙寅春月,獲王珣此帖,遂與快雪中秋二迹並藏養心殿溫室中,顔曰:‘三希堂’,禦筆又識”,钤“乾”、“隆”二玺。
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,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,并识:“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,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,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。乾隆丙寅春正,長春書屋禦識”,钤“几暇怡情”一玺。后有“墨云”一玺。
卷尾敕董邦达绘图,邦达有记,又有沈德潜书“三希堂歌”。
卷后有董其昌、王肯堂题记。
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,漫漶不可识。清代所钤宝玺有:“石渠寶笈”、“乾隆鑒賞”、“乾隆御覽之寶”、“三希堂精鑒璽”、“宜子孫”、“養心殿鑒藏寶”诸玺。
收传印记上钤有“郭氏觶齋秘笈之印”。